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四届“人工智能与群体智能” 华中科大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探索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程骋 发布:20-11-16 14:11:45 点击量:
  

2020年11月15日,第四届“人工智能与群体智能”华中科大学术前沿青年团队探索论坛于一号楼报告厅拉开帷幕。会议实施严格的防疫措施,一号报告厅座无虚席,吸引了三百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届研讨会由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发展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验室主办,多谱信息处理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IEEE Control Systems Society Wuhan Chapter承办,武汉京天电器有限公司赞助。中国科学院熊有伦院士和丁汉院士担任本届会议大会主席。开幕式由熊有伦院士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院士莅临指导。华中科技大学张海涛教授和袁烨教授担任会议执行主席,张海涛教授主持会议。



开幕式上,熊有伦院士指出,人工智能和群体智能已然成为科技界和产业界日益关注的时代热点。为促成人工智能与群体智能学者的深度探讨,本次研讨会顺应时代潮流,为人工智能和群体智能学者提供了难得的追踪世界前沿的学习机会和协作发展的交流平台。会议邀请了来自全国人工智能、控制、生物医学、建筑学、机械科学等多个学科的12位知名学者和领域专家做了精彩的报告,从不同领域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与群体智能的前沿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综合和讨论了过去和未来该领域的发展重点和方向。

广东工业大学苏春翌教授做了题为“Modeling and Control of Smart Actuators”的报告,指出智能驱动器具有能量密度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在微纳定位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华东理工大学杜文莉教授做了题为“流程型工业智能化面临的挑战与实践”的报告。报告以石化过程领域为对象,介绍了其对AI技术在流程制造过程决策优化等领域应用的场景需求与技术挑战。

重庆大学罗均教授做了题为“海洋无人艇智能集群协同控制技术”的报告。报告围绕高海况下航迹精准跟踪控制难、动态避障难、在低频振动噪声和跳频强线谱下的声隐身难以及跨域协同等诸多挑战问题,开展海洋无人艇姿态空间和流体扰动空间映射抗干动控制、不确定集约束的碰撞锥推演避障控制等跨域协同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复旦大学李翔教授做了题为“报告四万变中的不变——时变网络时效稳定社团为例”的报告,指出社团是网络联通结构的最重要的介观表现形式之一,稳定社团的发现与判定在动态变化网络中的存在及其影响至关重要,介绍了如何在动态时变网络中发现时效稳定的社团结构,并探讨了其应用举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谋教授做了题为“无人机目标意图识别与智能决策”的报告,指出认知过程表现为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处理、变换和反馈等思维操作活动,也是主体的自我控制过程,通过排除环境变化产生的干扰,使认识符合主体的目的。

北京大学谢广明教授做了题为“鱼类集群游动的节能机理研究”的报告,指出鱼类集群游动是一类常见的自然现象,其背后的机理令人着迷。汇报了相关研究方案及结果,并对今后的研究做初步展望。上海大学蒲华燕教授做了题为“强扰动高动态空间机构末端位姿精准创成”的报告,主要内容是针对大型尖端装备空间机构的精准位姿控制需求,从结构设计、动态优化、智能补偿控制等方面入手,研制了系列强扰动高动态的高机动飞行器、海洋尖端装备等系列风洞模拟装备。

东北大学杨涛教授做了题为“分布式优化及其在智能电网的应用”的报告。分布式优化算法通过多智能体之间的相互合作协调来解决大规模的优化问题。与传统的集中式优化算法相比,分布式优化算法更为灵活、方便、高效。

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骆汉宾教授做了题为“智能建造研究与实践”的报告,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建筑业需改变其落后的生产方式,面向智能建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薛宇教授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生物学:通往智慧医疗之路薛宇”的报告,报告总结了薛宇教授团队在新冠疫情期间完成的两项关于深度学习和生物医学结合的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朱立军研究员做了题为“Stability Analysis of Power Systems and Synchronization of Kuramoto Oscillators”的报告,指出在没有系统故障的情况下,电力系统也会经历瞬时负荷和发电量波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华研究员做了题为“基于深度生成模型的纹理表面缺陷视觉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的报告,指出由于复杂的制造工艺,各类工业产品制造过程中难以避免出现各类缺陷,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用户体验。

最后,执行主席张海涛教授作了大会总结性发言,并对专家学者们对本次研讨会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大会获得圆满成功。

在本次研讨会上,智慧驱动与智能制造交相辉映、人工智能生物学与智能机器人相得益彰、智能电网与智能建造驱动发展、泛在传感与复杂网络编织未来、自主无人系统与机器鱼群赋能海陆空天。尽管受疫情的影响,三百人的会场仍然做无虚席,学者们对人工智能与群体智能的科研热情有增无减。他们针对人工智能和群体智能涌现的新成果、新方法、新装备、新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会议搭建了思想碰撞、成果分享的平台,为业内学者们深化合作、共谋发展架起了桥梁。

微信公众号
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 版权所有Copyrights all reserved